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,有人向稻盛提出一个问题:“京瓷哲学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佛教的影响?还有,在佛教并不普及的美国等国家,京瓷哲学能否适用?”
        稻盛回答说,我的哲学是在研究精密陶瓷的过程中产生的,并不是在当了僧人之后才构建哲学的。
        那么稻盛的哲学到底来源于哪里呢?让我们细细分解。
        第一,来源于佛教思想
        稻盛的父母信佛,稻盛在五六岁时就有过“隐蔽念佛”的体验,并从此学会了感谢,终生实践。
        稻盛13岁患肺结核时,读到了佛教色彩浓厚的《生命的实相》这本书,初步理解了“思念造因”、“心中描绘的事物,会作为现象呈现”。躺在病床上,拼命努力在内心描画善念,并觉悟到了“为社会、为世人作奉献”是善念的最高境界。
        后来,稻盛有缘同京都圆福寺长老西片担雪相识,当遭遇挫折、感觉烦闷时,时常得到西片禅师的点拨。稻盛65岁时又在圆福寺剃度出家。
        因此,可以说是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和熏陶。
        第二,来源于日本文化
        稻盛从小敬仰明治维新的英杰西乡隆盛,稻盛创办京瓷时就将西乡的“敬天爱人”作为社训。同时,稻盛又赞赏另一位明治维新的英杰大久保利通冷静明澈,注重规则、不讲情面的风格。
        另外,日本近代思想家中村天风和安冈正笃也对稻盛产生过重要影响。中村的“积极哲学”,安冈介绍的《了凡四训》,都丰富了稻盛哲学的内涵。
        还有诸如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的“水库经营”曾给予稻盛强烈的思想冲击,而本田宗一郎“在经营中学经营”的主张,稻盛也深以为然。
        第三,来源于中国圣贤思想
        在稻盛的著作和讲演中,中国圣贤思想的影响随处可见。《易经》、孔子、孟子、老子、《菜根谭》、《呻吟语》、阳明哲学等经典中的格言警句,稻盛不仅经常引用,而且贯彻实行。
        特别是,《了凡四训》的精髓,就是命运法则和因果报应法则交织构成人生,而运用因果报应法则,持续不断地想好事、做好事就能改变命运的走向。这一思想对稻盛的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。
        第四,来源于工作实践
        稻盛大学毕业后进入松风工业,被安排在技术科,从事精密陶瓷的研究开发。由于排除了杂念、全身心投入研究,稻盛不断获得优秀的研究成果。
        由于从事精密陶瓷的研究开发,每天都要反复做实验。为了从实验中发现真理,就必须冷静地、细致周密地观察实验中发生的现象。这些现象告诉人们真理,所以必须具备提炼这种真理的能力。稻盛认真专注,死死盯住实验中发生的现象,拼命去发现现象所要告诉人们的真理。
        正是稻盛的这种乐于学习,善于思考,躬于实践,博采众长,最终形成了他的独特经营哲学,备受世人推崇。
        接下来我将和大家细细分享稻盛和夫的经典语录。关注我,学习更多稻盛和夫的知识吧。